灵台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古典书院佛学课学员作业
TUhjnbcbe - 2020/12/7 19:24:00
晋城阳城县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 http://www.guiguzia.com/szjd/7113.html

编者按:古典书院佛学课程是同济复兴古典书院的常设课程,每学期都会讲,但每次讲授的篇目和主题会有不同。本次课程讲授内容:《维摩诘经》。主讲老师:方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古典书院教师)。

参考书目:

徐文明译注:《维摩诘经译注》,中华书局

古典书院助教康建华选刊

拈花一笑

李靖教育培训

昔聞佛陀入雪山苦行於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良有以也其後講經說法四十有九年而云無所說此中無上甚深微妙之法豈我儕凡夫所能思量者乎然則戒定慧之三無漏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之三法印遂爲千秋後世有志於修行者印心之要旨也余不敏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故於世尊經教能無瞻仰禮敬之誠聞般若智慧不效頑石點頭者乎是以經年而來幸聆法鼓鐘磬之音梵唄唱唸之樂受持讀誦般若心經於風柯月渚之間常與人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於煙島雲林之際亦嘗法華楞嚴抱本參之感地藏地獄不空之誓嘆普賢廣大無邊之願華嚴所云佛國淨土富貴莊嚴得未曾有若夫世尊靈山拈花迦叶一笑遂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即付囑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然個中深意於義云何參學人自當下一轉語於此矣若乃窮微洞本究旨通宗余雖略窺三藏而愧於修行無所立時方老師爲吾儕授維摩詰所說經諸菩薩衆智慧辯才不礙皆不堪任詣彼問疾及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爲最高不二法門如鏡現像頓起根身於是歡欣踊躍法喜充滿退而讀僧肇大師物不遷論以爲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因而思之世尊睹明星而悟道是謂無常迅速因緣和合四大皆空而云物不遷者非於空中說有真空不空不落兩邊之中觀義乎昔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來爲須菩提尊者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聞者涕淚悲泣深解義趣而云自昔以來所得慧眼從未得聞如是之經遂於斜月三星之洞靈臺方寸之山結緣悟空俾盡劫波終成正果吾儕今日聞之能無流連讚歎而八風不動者乎古典書院國組學員李靖課程顧問拙筆

附標點:

昔聞佛陀入雪山苦行,於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良有以也。其後,講經說法四十有九年,而云無所說,此中無上甚深微妙之法,豈我儕凡夫,所能思量者乎?然則戒、定、慧之三無漏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之三法印,遂爲千秋後世,有志於修行者,印心之要旨也。

余不敏,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故於世尊經教,能無瞻仰禮敬之誠,聞般若智慧,不效頑石點頭者乎?是以經年而來,幸聆法鼓鐘磬之音,梵唄唱唸之樂。受持讀誦《般若心經》,於風柯月渚之間。常與人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於煙島雲林之際。亦嘗《法華》、《楞嚴》,抱本參之。感地藏地獄不空之誓,嘆普賢廣大無邊之願。《華嚴》所云,佛國淨土,富貴莊嚴,得未曾有。若夫世尊靈山拈花,迦叶一笑。遂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即付囑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然個中深意,於義云何?參學人自當下一轉語於此矣。

若乃窮微洞本,究旨通宗。余雖略窺三藏,而愧於修行無所立。時,方老師爲吾儕授《維摩詰所說經》,諸菩薩衆,智慧辯才不礙,皆不堪任詣彼問疾。及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爲最高不二法門,如鏡現像,頓起根身。於是,歡欣踊躍,法喜充滿。退而讀僧肇大師“物不遷論”以爲“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因而思之,世尊睹明星而悟道,是謂無常迅速,因緣和合,四大皆空,而云物不遷者,非於空中說有,真空不空,不落兩邊之中觀義乎?

昔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來爲須菩提尊者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聞者涕淚悲泣,深解義趣,而云自昔以來,所得慧眼,從未得聞,如是之經。遂於斜月三星之洞,靈臺方寸之山,結緣悟空,俾盡劫波,終成正果。吾儕今日聞之,能無流連讚歎,而八風不動者乎?

古典書院國組學員,李靖拙筆。

短评:文字清通,博闻多识。惜浮词多而胜义少,为文造情。

维摩诘的“牛”、色身与法身

张欣公司职员

写《维摩诘经》作业,想维摩诘为什么会这么“牛”。这个“牛”不只是《维摩诘经》中所描述的“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等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迹,而是维摩诘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以至于对中国的佛教产生了无法比拟的深远的影响。

维摩诘到底说了什么呢?《维摩诘经》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我认为是“不二法门”。所谓“不二法门”即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众生与佛不二、染净不二、真妄不二。“不二”即为没有差异。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正是两汉之际,儒教没落,玄学兴起,佛教依傍玄学在东土大地上展开了势如破竹的生长,最终,般若思想取得全面胜利。佛教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级的精神信仰形式,在最初传播的时候,其受众是达官贵族以及居于其下的士大夫阶层。鲁迅在《准风月谈·吃教》一文中更是说道:“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可见《维摩诘经》一种流行于上层社会的高端时尚。其实不仅在中国,佛教自产生以来以于阗为中心的东传的过程中,大乘(《维摩诘经》属大乘早期代表)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

石台孝经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然而亘古未变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人们一刻不停、从未间断的寻找各种使自己快乐的途径。在佛教世俗化的过程中,《维摩诘经》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宣扬的“世间与出世间不二”以及“众生与佛不二”很好的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求加速了《维摩诘经》的流转。其后出现的《金刚经》《心经》乃至本土化的《坛经》无不是在其义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阐发和完善。《维摩诘经》影响了其后两千年中国的居士佛教文化。维摩诘能不牛吗?

大牛的维摩诘大士告诉我们:心净即佛土净。不出家亦可修行,而且段位更高。有谁不愿去修呢?

大牛的维摩诘还在《维摩诘经》中重点推介了修行方式、理论的重要创新:“不二”法门。这些法门向我们阐释了一种更为彻底的生活态度:抛去一切形式,直指实质。有点现代艺术中的“极简主义”的赶脚。那么形式与实质是什么关系?色身与法身哪个更高级呢?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肉身,这个肉身即色身,人死了,色身就随之消失,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身是靠不住的。维摩诘则说:“此可厌患,当乐佛身。”那么法身会不会更高级呢?确实很高级。精神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会不因时间、空间、人们所认识局限的限制,显示出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特性,也即永恒,永恒的真、善、美。这种美是抽象的哲学意义上的美,即“空”。

李公麟《维摩诘图》

那么问题来了,法身既然那么高级,我们抛去肉身去追求法身,不是更“快捷”么?这里需要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像一个“借壳”而生的寄居蟹,但没有了这个“壳”,人就无法称其为人了。佛陀本人也是有色身和法身的,色身也是可灭的,而且正是因为这个有着七情六欲各种习气的色身,佛陀才能修炼成不生不灭的法身。色身是通向法身的唯一途径,是我们感受自我,感知世界的工具。没有凭空而生的法身,也没有脱离了色身而存在的法身。我们能做到的最大成就就是: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就是《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一切物质的存在皆有缘起,这个缘起就是形成这个物质的各种条件和机遇,色身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一种偶然的必然;法身的修成更有是条件的,不但要有一个基本的色身,还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开悟之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贵身的思想。《孝经》里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老子》里有:“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只有爱护自己身体、珍惜生命的人才会有责任感,才有可能更长久更高质量的服务于天下苍生。这与佛教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色身要想晋级成为法身是讲究方法的。小乘佛教里讲“戒、定、慧”,大乘佛教里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六度”,禅宗讲究打坐参禅,我最近常常习练的瑜伽也讲求通过对身体的控制和专注力上的冥想来达到“三摩地”的境界。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修炼身心的不仅仅是以上这些,比方书画、艺术皆是以修身为本,凝神静气的观照即是一种禅修的方式,而在儒家看来,将一切理论落实到日常经验的“脚跟处”,是通向天道的必要的“功夫”。

世界上的任何修行方式都不能脱离活生生的“肉身”生活,都是在日常琐碎中亦步亦趋的展开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达到精神的快乐境地。修身也好,修心也好,这都是一种原始返终、明心见性的活动,《老子·十六章》云:“知常曰明。”

短评:能从日常生活入手,凭借已有知识,理解《维摩诘经》,很好。如能凭借佛教经论理解,就能更准确了。

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古典书院佛学课学员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