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村大戏台灵台灯盏头戏 [复制链接]

1#

(甘肃农村广播全媒体记者程煦)平凉市灵台县的灯盏头戏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剧种、剧目、声腔、曲调,它从民间小曲到影子腔,直至搬上舞台成为舞台剧,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使其内容不断新颖、完善。

灯盏头戏最初流行于灵台县新集、龙门、上良、星火等乡镇,后传至平凉、泾川、崇信、安口等县市及陕西的千阳、麟游、陇县、凤翔等县。

明代中叶,陕、甘两省交界处,有乞讨人员到处乞讨,乞讨时用绳穿起一串枣木片来伴唱,唱的是当地民歌、小调。逐渐形成一种有板有眼的固定腔调,后来又用农村家家都有的油灯碗碗、灯盏碗碗等,这些敲起来清脆悦耳,又容易找到,从而成为灯盏头戏的专用敲击乐器。当时演唱的主要曲子有《绣荷包》、《十盏灯》、《孟姜女哭长城》、《三打锅》等。直到清代,灯盏头戏这种独具特色的演唱形式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被保留了下来,俗称唱曲子。后来,灯盏头戏的唱腔逐渐被皮影戏采用,用于皮影戏的演出。

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灯盏头戏之所以能在以灵台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域流传、不断发展,为当地老百姓喜欢,这与它的唱腔婉转优美、音乐曲调轻松热闹、乐器取源民间、道具轻巧灵便、技艺易懂好学、演唱适合边远山区等音乐特点有着直接的联系。灯盏头戏纯属于板腔体系,除了过门、间奏的色彩与"板腔体"戏的先驱秦腔不一样外,其他大致都有相似之处。

灯盏头戏的剧目非常丰富,在它搬上舞台前有传统剧目余本(折),常演的有余本,这些剧目大多数是由秦腔剧本移植过来的,也有皮影艺人创作的剧本。

灯盏头戏的乐队包括文乐队和武乐队。在过去的戏班子里,由于人员、财力等方面的限制,乐队组成非常简单,武乐队有四五人,多为一人兼多样,比较简单。随着灯盏头戏搬上舞台,乐队变的更加齐全。文乐队包括二弦或板胡,低音二胡、三弦或琵琶、大提琴或低胡,还有笛子、洋琴,有条件时也可以加入管乐;武乐队包括灯盏头、莲花板、暴鼓、堂鼓、勾锣、铙钹、铰子、梆子吊钱等等打击器。这些乐器的特点与灯盏头戏的唱词、唱腔配合起来,更显默契、融合。

这种地方剧的唱词句式,基本上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有些特殊的唱词如九字句、八字句等,都属于板七字句的演变。这些唱词在板式布局组合上灵活多变,更有利于尽情地发挥声调效能。而唱腔上的音乐色彩,更是突出表现于"苦音"和"花音"上。"花音"音调欢快、明朗、刚健、有力,善于表现喜悦、轻快、欢腾、爽朗的情感;"苦音"音调深沉、浑厚、高亢、激动,善于表现悲哀、怀念、痛伤、凄凉的情感。

年,灵台县灯盏头戏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年,灵台县为弘扬民族文化,不断整理、研究、抢救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培养传承人,希望灯盏头戏能登上更大的舞台。

来源:甘肃农村广播

编辑:李敏

责编:王玉珏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联系-)

人类首次!

雨天驾车遇到城市内涝,当心“驶入”这些“坑”

《大医生来了》孩子长不高,家长应该怎么办?

“健康进社区”大型诊疗活动第四站——兰州市安宁区培黎广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