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图》,钱选[元]
仿佛居士禅说《金刚经》50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自然自在,心空无物!呜呼!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非相,即是诸相!何以故?离绝诸相,何来非相?故曰:未生人间,不能成觉!51
不诳语,信者稀;敢弥天,有人迷!呜呼!水云自与天齐,寒风裹着雨滴;一曲渔鸥山水戏,噫!真道却藏譬喻里!嘘!
-仿佛摘抄-
“仿佛说心经”(三)
66、在那边说我这边是空的,那我在这边也可以说你那边是空的,这叫对端!既然是对端,落入对待,那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标准。所以说,说空说有,皆有道理。为什么菩萨要这么说,那是为了对治众生的着相。众生着有,菩萨说空,菩萨不说空,怎么对治众生的着有相呢?所以他必须这么说。
67、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他在这里告诉你,诸法是空相,就是人世间的一切有为,皆不实。诸法,法都落有,法,是人为世间的,那边那个彼岸可没有法,也不需要法。
68、只有诸法空相,才能进入后面的境界。如果说是法实相,那你进不去!法实,不管你是什么法,这个法一定断灭。惟独法空相,你才能灵妙运用。这个话,跟前面的色空,故无坏相,是对应的,因为色都空了,没有形状,它怎么坏,坏不了。所以法空相的自性,也坏不了。诸法空,当然诸性在,法和性,是一体两用。
69、是故空中无色,这个空,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同,而是指上面的五阴空,当你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那个空里面,既无色,也无受想行识,也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无色声香味触法。好,它把这个界讲清楚了,如果你要进入观自在的境界,那么一定是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没有;如果有,那么你就没有进入那个境界。
70、入山观云,临水听音,各有各的感觉,哪有标准答案?
前面叫佛行,后面是佛果。
前三段(色空,故无坏相——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解释都是佛行解释,后面三段(是故空中无色——远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释是佛果解释。
71、是故空中无色,既然是五阴空的境界里,没有色,当然没有受想行识,无色受想行识,当然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引起的色声香味触法。由于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界,当然就没有意识界,因为没有眼耳鼻舌身,当然就没有意,没有意,当然没有无明。因为无无明,所以无无明尽。
72、一个人行深般若波罗蜜时,这个时候,你行的有多深,这里面还有不同深位的境受差别。虽说,都是进入的般若波罗蜜,但还会有相应的诸多不同!浅在什么境受,深在什么觉受,这都还有差别。因为差别是绝对的,所以还不能都一概而论。
73、“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智不是道,慧不是行,所以它在这上面专门点这智。然后亦无得,得、有界物品之纳,必落有入有增!而道不外求,修无外寻,故不必外觅。因为本性一切本有,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本来具足,本来就有的,纵然得法,纵是经过修炼而悟证,终归无法,最终一无所得,故曰亦无得。所以再次重申:以无所得故!这句话呢,当又是通篇经文解释的总结。
74、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咒,是无上明,无上大大明,一直到你不要再形容了,而最后跟你讲,结论是,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跟第一句讲,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遥相呼应,首尾呼应。它这里边可没有告诉你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菩萨依般若波罗蜜,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可以得,但是,众生没说,所以……所以它没有说众生依般若波罗蜜。
75、这本经,我们当时都没有如是我闻,所以也都讲不清楚,哎,只有那一个人能讲清楚,可惜他不在!舍利子,舍利先生!
76、般若、是觉心的意思,智能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达的意思、与彼岸的意思,就是说,我智能地到达了彼岸,达到了解脱。这也就是说,你想要到达彼岸,你必须通过智能地去悟证,才能达到。
77、这部经,历来,都认为是用来以心印心的,用这个般若观照,来印证、印合你自己的般若心、智能心,以及菩提智悟心!所以,就这个意义而言,称之为《心经》,于义还颇算契合。
78、有了这本经书,这个般若波罗蜜多行,便有了准则!那么你修行的方法对不对?你只要用这个经的心印,来印一下自己的菩提心、菩萨行,就知道了。如果印了是对的,那么你的修行就对了;如果印了以后感觉不对,就说明你的这个修行有问题。所以,《心经》是一个渡船,一个心印,一把入道的钥匙!有了这个,你自己修行,让你自己去印证,看你这个菩提心、这个道行,这个境受,能不能印上。从题目到全书,就是这个基本内容。
79、织布时,直线为经,横线为纬。经以直行,故又寓意为正直不邪!我们以经字讲道,经相与过、常,人们日常经过的地方,常人都要经过的地方称为经,后来引申为修道的人都要经过的地方,或者说必须要照着这样做的,这叫经。
本来经者,常也,是平常的意思,后来由于经呢经常记载一些特别的东西,于是经就称为典。但是经和典是相反的,典是记载非常高妙的,而经是常的意思,所以经典两个字合起来,反映了亦常亦不常。后来经逐渐代替了典,人们一说经,就认为不简单,认为一定是记载非常精粹高妙而奥秘的东西。
80、须菩提,亦即梵文中假喻智能觉悟的意思。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悟大道,所以菩提就被引喻为觉悟、悟证!这里,须菩提,也就是顿凡入圣、直接觉悟的意思。
孙悟空的老师既然是觉悟,那就不应该是一个人,所以这个老师,不在外面,就在心中,也就是孙悟空自己!所以,这个老师是不能说的,因为说了,也没人相信。这是这部小说描述成功的地方,也是作者自己的智能觉悟的应境性表现,还有点道理。
灵台方寸山上的斜月三星洞。这就是心字的笔画形象。孙悟空的老师他就住在这儿,这也就是在喻道,道、在各人的心中,道本无心,心性即道,就看你怎么行!所以,孙悟空的老师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心。所以我说大道无师,大道本来就没有老师,老师只是给你指条路而已,就是你要走路,不知道路在哪里,我给你指一条路。
这本《心经》就是指路入道的经。
《心经》就是指路的。因为它可以帮你印心入道。我们的修行,尽管方法、方式都一样,可在行持之中,却是千差万别!怎么是对?如何是错?与这个当下的这些觉受对不对,都需要指导印证。
用《心经》印证,如果对了,这就是心印,这是佛祖留下的心印。
《心经》是入门之书,《金刚经》是证性之书。
这两个经典都非常重要,一个是用来印心的,一个是用来证性的。
如果你要修行,免不了,先印心,后证性!所以说,《心经》是《金刚经》的钥匙,没有这个钥匙,你就开不了门。
81、这个自在菩萨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菩萨的自得自在、自然无为,一个是进入菩萨行的行持修炼。对于众生来说,特别是向佛行者,后者更重要,所以你要观、自在菩萨,你才能进入这样一个特殊的般若波罗蜜多境界。
82、这《心经》本来就是菩萨行,而《金刚经》则是佛陀行,两相印证,正是佛祖心印!
83、菩萨在佛教里面,认为是血肉有情的觉悟人,觉悟的有情人。情指众生,众生都有情,没有情,就不能成其为道。所以“有情来下种”,没有情、不能下种,没有情的人,当然也没有佛性。
有情有性,才是佛根,无性无情,枯木无生!你想你都没有人性人欲了,没有情、没有心了,欲了无可了,欲悟无可悟,你这个佛怎么修啊?你怎么悟证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情字,古今用义与侧重可完全不一样!由于中华古风,耻谈情爱,故爱恋之情,大都默行而羞于言表!故古来情之一字,多指情志而言,并非男女欢爱。所以,有情来下种,这个情字,主要是指七情六欲,虽也包括情爱,却非端指情爱!
84、情、性、心,烦恼,既是入修之碍,同是精进之阶。众生学道须得要带着烦恼来修,没有欲念、嗔痴、烦恼,没有动力,难以修行。
85、人呢,就是要有烦恼病苦,有烦恼病苦你才有依藉,才有动力。所以历来禅门上师,有时看你太高兴了,他要打打你,故意要折磨折磨你,为什么?制造些烦恼,让你能在烦恼中激荡、醒悟!不然,你连一个垫脚石也没有,这道山、怎么攀登呢?
86、由于烦恼病苦,人皆有之,所以佛祖当年曾为沉沦苦海的茫茫众生总结了八苦:曰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这八苦、确是人人难逃,各个羁身,苦不堪言!可正因为有此人生八苦,也才会成为人们向道的动力与脚石,佛当年才会誓愿寻觅解脱之路,终乃发现这无上菩提之觉悟。所以,《心经》为什么成为古来修行人,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均奉之为重要的印心法,就是这个原因。
87、因为观要你观,不是我观。你观应有你的方式,我观自有我的方法;我的、你不能用,你的、我也不能用!所以,佛才不得已而说如是。如是者、如其是、如其人之合是也!只要你自在而入,这就是你的自在法,也是你的般若波罗蜜!至于能否行深、能否五阴空、六根寂,能否精进而入究竟,这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了,别人、任谁、也帮不了这个忙!
所以面对茫茫众生,身为佛祖的也只好不管了,一任众生在苦海中挣扎,看看他们能否像他当年一样:依八业苦、证三菩提!
88、观分内观、外观两种。外观,不管是用阴六根还是用阳六根向外观的,是向外看事理物情;内观叫内照、内省,省字从:一个少字,下边一个目,即省。目少这两个字,立起来为省,横下来为眇。眇、就是后世的妙。
妙字,道家一般不用,要用也是玄字旁的,一边一个玄字,一边一个少字,这个玅字是我们道家专用的。那古代的眇、目旁一个少字,这样的眇,是什么意思呢?即渺渺茫茫,看不清楚,盲盲然看不清楚。看得清楚,就不是眇了,看不清楚才眇,也就是后来的妙!
眇、也就具有玄妙莫测的意指,后来有了妙字,这个玄妙的眇,便退位章台,变成看不清、道不明的残障了!这个省字也是一样,这个省不是看,不是看得清楚看不清楚,而是用心来看,用心来看,谓之省。内省自己的身心,内省为观,称为内观,或者叫内照,照相的照。为什么叫照?照就不是看,而是印证的。
89、心找不到,因为心无形,而念有形。我们的心表现在知上,而知是没有形体、形貌的。因为知适应所有的念形,所以它自己就没有心形。如果有形貌,那心也就固定了,就不能进入境界了。
由于心知没有形状,所以说心知以念形,你有了意念就是形了,没有意念就没有形,这就是先天无念,后天有念,先天无相,后天有相。
90、这个自在和菩萨是对应的,也就是说我要观自在,才能见菩萨,有菩萨,我才能观自在。所以菩萨心叫菩萨行,是我们观自在的根本。因此这个词汇既要分开看,又要合起来看。只要我在观自在、自能进入菩萨行,只有进入菩萨行,也才能观自在。菩萨这个词汇是觉悟有情,就是说有一定觉悟的有情众生,如果你不是有情的,不能成其为菩萨。
佛和菩萨正好是一性一心:贪欲人和兽,痴狂妖与魔;良心观菩萨,自性证佛陀!
91、先天无相,它不落有形就无相;后天有形,它必落有形就有相,形和相是对应的,形是主体,相是外貌,所以形有了主体,相才有外貌,如果无主体,那相就无法存在。
92、无分别心不能入道,有分别心不能入性。
要是说没有分别心,我怎么知道道和俗呢?我就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所以我不能入境。到能入境、知入境,这不都是分别心吗?没有分别心我怎么进入道的自在呢?
但是,记住了,有分别心,又何以入性呢?何以证性呢?有分别,就说明你不自然、不自在,你怎么可能有为入道、有欲证性呢?
93、自在、自然是指我在观的时候要进入自然的境界,而观本身也就是分别心,如果没有这个分别心,你怎么观?
因为你觉得一定要干干净净才是道,其实道不管干净不干净都包含着,真善美、假恶丑,全包含了,这才叫道。佛性平等,万象一体!
比如说秽净,如果香洁才是佛,那秽臭给谁?为此,佛主秽净平等!你仔细推敲推敲,想一想,别总把人见加给佛。
94、参悟的参与观不一样。
佛舟依性海,宝筏隐心田!
打机锋中:一个人一说佛,另一个人竟说把我耳朵弄脏了,那个人忙说,好、那我漱口。你让人执迷,那就真的谤佛了。
倒过来,倒过去,菩萨观自在,自在观菩萨,观自在菩萨,看你怎么读。这样可以启发思路。
现有的词汇量太少了,有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词,因为有界的语词都是为有界服务的,不为我们这个境界服务,所以我们在表达时就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所以,有时只能自己创词汇。
95、入道就是修行,入性就是入本,一个是开始修行,一个是终极修行。当然,这是对待立言。
传道也就是传灯,我把你点亮了,自己燃。
(陆锦川著,仿佛居士说《心经》,团结出版社,年1月)
-经文原文-
50有住非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51真语实语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