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灵台县白草坡村产业之花遍地开 [复制链接]

1#

中国甘肃网6月10日讯(本网记者李红军通讯员王富强)近日,记者走进平凉市灵台县西屯镇白草坡村,果园里,果农忙着给苹果套袋;大型养牛场里,健壮的红牛悠闲地咀嚼着饲草;煤矸石烧结砖建材厂里,村民们当上了上班族;艾草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在清理杂草……所到之处,产业之花遍地开。

白草坡村,地处陇东第二大塬什字塬腹地,交通便利,商贸流通活跃。十五年前的年,村里建办的奶牛场,成为村里唯一的主导产业,家家户户靠养奶牛赚的盆满钵溢。但好景不长,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村民依靠奶牛致富梦被扼杀在梦魇中。

果园套袋正当时

年底,灵台县掀起了新一轮发展苹果产业发展高潮,为赶上政策东风,村社干部逐家逐户去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组织群众去周边的陕西省长武县以及静宁县去参观学习,哪怕在栽植苹果树时,出现群众抱拖拉机头,村社干部也会坦然处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算账对比。慢慢地,打开了群众的思想包袱和疑虑。年、年、年三次相继引导群众栽植苹果亩,其中矮化苹果树亩。

果农王立洲是村里第一批栽植苹果的大户,他把5亩果园看的比什么都重,施肥、锄草、打药、疏果等每一个果树管理环节都不敢怠慢,他对果树的极力“疼爱”,换回了每年4万多元的收入。“最近是苹果套袋的关键时期,自己忙不过来,就雇了两个人和自己一起干。”王立洲笑着说,孩子已成家立业,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这些苹果,咱就用不着给孩子增添负担,自己挣得钱够自己和老伴花。

生产的苹果发泡网整车待发

为了延伸苹果产业链条,去年,白草坡村引进了陕西咸阳一投资主体,出资万元,利用村里的废弃的奶牛站,新建了年产5万包的发泡网加工厂。每年1万元的承包费被注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可解决七八名村民就业。

白草坡村在发展苹果产业中,也没有放弃肉牛产业。年,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80万元,对村里的26口废旧窑洞进行了改造加固,搞起了窑洞养牛和养羊。今年,又新建一处能容纳头牛的养殖场。目前,全村肉牛存栏量达头以上,村民渐渐走上了“赶着红牛奔小康”的生活。

每一项产业都是村民致富的“利器”。村里原老砖厂,因设备落后,生产的砖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去年11月份,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山东一企业,出资万元,对原落后的砖瓦厂进行了改造提升,重新打造了可年产万块砖的煤矸石烧结砖建材厂,解决了30名村民就地就业。

新建的窑洞养牛场

煤矸石烧结砖建材厂负责人张景发告诉记者:“经过重新改造,砖厂更符合环保要求,添加的煤矸石都是从附近的邵寨煤矿拉运过来的。我们生产每一块砖,也是讲科学的,先是对煤矸石热量进行测定,然后确定煤矸石和土的比例。现在生产一块煤矸石烧结砖,比原先少用一斤土,生产成本比原先都少2到3分钱,而且砖的硬度也好,很受市场欢迎。今年设备调试好以后,仅四、五两个月就生产了万块砖,实现产值万元。”

得益于产业发展,村民何元灵和其他29名村民一样,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在家门口上班就是好,企业既给我们承包费,还解决了我们这些远不能去、近就不了业的难题。”何元灵全家四口人,老婆在兰州打工,自己在家里照顾着两个孩子上学,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有元的收入,这让他很满足。

村民当上了上班族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据统计,年白草坡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时,村民人均纯收入元,到去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温暖的数字背后,闪烁着苹果、红牛、劳务脱贫的这些金字招牌。

今年,白草坡村又给县上的一家国有公司流转了亩地,种上了艾草。记者采访时已临近端午节,一股清香的艾草味弥漫在白草坡村周围,一个新的富民产业已经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