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孟子02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 [复制链接]

1#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话说有一天,梁惠王在官家园林内会见了孟子,梁惠王从宫里出来,抬头看看鸿雁,低头看看麋鹿,心情十分的愉快,看了看孟子,对孟子说道:像你们这样仁义圣贤的人,也喜欢这些么?

惠王的语气颇带调侃的味道,显然这里惠王对前面孟子对自己急功近利的批评仍是心怀不满的。这山川鱼鸟又何尝不是财,不是利呢?倘若你圣贤之人都喜欢这些,那便说明惠王逐利也无可厚非了。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这里的贤者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也或许是我们应当追求成为的人。

孟子当然知道梁惠王问他这个问题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回答的时候并没有简单的回答,乐或者是非乐。仁义圣贤的人会乐但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才会享乐,可是一个不贤的人即使当下拥有这些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出自《诗经》《大雅·灵台篇》,文王修建灵台、灵沼在民众的拥护下很快便修成了。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文王发动民众修灵台,修灵沼,百姓不以为苦,反而修成之后感觉很开心,原因便在于贤人与人偕乐。

在这里孟子以及在婉转的提醒梁惠王要懂得将自己的利益同国内百姓的利益想调和,这样百姓才能爱戴,这便是仁义了。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接着又举出不这样做的反例,夏桀曾经说什么时候太阳毁灭夏的统治才会结束。只把夏的治理当为理所当然,没有意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汤誓》,这是商汤伐桀时候的檄文。老百姓深受其害,宁愿予以一起死去也不愿再受这样的迫害,足可以见民众的积怨之深。

这时候即使有再大的园林再美的鸟兽又怎么能快乐起来呢?

面对梁惠王略带调侃的问询,以乐为引子,孟子举文王、夏桀正反两个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对于仁义贤圣的人仁义的具体含义,后世的范仲淹对此更是进一步总结,便有了传世的名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子前文如下

读《孟子》01:孟子见梁惠王

欢迎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