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生“小问题”赢得民心“大*治”
五月,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英武村下庄社村民郑拴科像往常一样,将牛群赶到了南沟的草滩上吃草,然后来到一片树荫下,望着沟口刚走过的便桥,惬意地哼起小曲,闭上双眼靠着大树缓缓躺下,脸上洋溢出舒心的笑容。“这个便桥真好!今后放牛、种地就方便多了。”郑栓科兴奋地说,他家在英武村南山上有十多亩地,家里养着8头牛,无论种地还是放牛都离不开那座桥。修建前和村上大多数农户一样,郑栓科家主要靠种玉米、放牛过日子。这几年,随着精准扶贫各项*策落实到位,大家的日子普遍好了,但没桥过河却一直让英武村当庄、下庄两社的群众犯难。南山上有许多耕地,每年春种秋收,大家都要上山去干活,拖拉机、收割机都要开上山,但山下的南沟口却没有一条像样的桥,小小的达溪河成了村民生产耕作的“拦路虎”。河水小的时候,大家还可以趟水过河,可每当进入汛期,就得绕很远。郑栓科回忆,为了解决过河难题,大家曾想过很多办法。早先是用两根长长的木椽并排放在河面上,再铺上树枝,用土夯实,算是有个“土便桥”,但不能走拖拉机,如果碰上一场大雨,便桥就会毁于一旦。后来大家改用水泥电线杆,一般的降雨不怕了,但还是怕持续的降雨。年汛期,一场持续的降雨导致河水暴涨,电线杆便桥也没经受住考验。过不去河怎么办?牛怎么放?地怎么种?村民普遍感到犯难。从年汛期简易便桥被冲毁后开始,就经常有村民向村上反映这一问题。
正在修建中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就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了解决过河难题,村*支部反复开会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最后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商议由村集体出资3.2万元,在达溪河英武村段南沟口修建简易便桥1座,并将修建便桥列为年*史学习教育中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向上争取,得到了乡*委的支持。“快走喽,一起去看,村上要修桥了。”经过周密筹备,年4月10日,随着一声声机器轰鸣,南沟口的河床上,10个直径1米多的大型水泥涵管并排躺在了那里,涵管之间被混凝土连接、固定了起来,一座更加坚固的简易便桥在村民的注视下很快建了起来,英武村当庄、下庄两社群众多年涉水过河劳作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大家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终于盼到了,这事真正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郑栓科高兴地说,虽然只是一座很简易的便桥,但对村民来说解决的难题可不小。据悉,*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龙门乡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载体,不断细化活化实践活动,分层次建立了单位帮办实事台账、建章立制台账及*员帮办实事清单,并按月调度实事办理情况。至目前,全乡动态入列“我为群众办实事”事项58件,累计完成事项11件,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