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姓之一,文化璀璨,源头众多,主要有:
因谥得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
《元和姓篡》:“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姓解》曰:“庐江文氏,周文王之后。”《通志》:“文氏,姬姓,周文王支裔”。周文王,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传说古公亶父见少子季历贤能,想传位给他。季历的两位兄长太伯、仲雍为让位与他,隐居到荆蛮之地。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
商王文丁感到周族的威胁,找借口杀了季历。季历子姬昌即位,礼贤下士,得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臣,周国势日强。姬昌和九侯、鄂侯一起,任商朝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姬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谗,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现在汤阴发现的羑里故城,就是商代囚禁姬昌的监狱。古史记载姬昌在被囚羑里时,因困于忧思,“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近年在岐邑所在周原发现的周人甲骨上,发现有与《易》卦有关的数字。由此看来,文王演卦之说也许有所根据。
从羑里得释后,姬昌向商王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得贤臣姜尚辅佐,国力渐盛。西伯昌晚年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陕西大荔南)两国争讼和解,更提高了威望。周文王在位时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获胜,后因西边的密须部落(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侵犯周的附属国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出兵灭密须,使周的西北方得到巩固。随后又向东发展,战胜黎,引起商贤臣祖伊的恐慌,但纣未加警惕。
因字得姓,出自姬姓,为周代卫国将*孙文子之后
据《姓谱》云:“文氏出自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字为氏,其地在卫州顿丘”。清人张澍按:文氏当为卫将*文子之后。《世本·氏姓篇》(秦嘉谟辑补本)有“文氏,卫灵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文氏。
”可见此支文氏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卫国关系紧密。《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卫国国君康叔,名封,是周武王同母所生的小弟。武王战胜殷纣以后,又把殷朝的遗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与诸侯并列,让他继续祭祀他的祖先。因为武庚没有真心顺服,恐怕他有反叛之心,于是武王让他的弟弟管叔、蔡叔辅佐武庚禄父,以此来安抚殷地的人民。
武王去世以后,成王年幼。周公姬旦代替成王治理国家,主管国家*务。管叔、蔡叔怀疑周公,于是就联合武庚禄父作乱,准备进攻成周,周公旦按成王命令发兵讨伐武庚,杀掉了武庚禄父和管叔,放逐蔡叔,把武庚的殷遗民封给康叔,康叔做了卫国的君主,初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周庄王二年(前)卫国又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周襄王二十三年(前),卫成公自楚丘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秦二世元年(前),为秦所灭。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在诸侯列强中,仅仅属于一个势力很小的国家,卫国能后于赵魏等国家而亡,很大程度是因为迁都帝丘后,依靠*河天险,以及北面戚城的屏障。
戚城又称为宿邑,最初是卫国的第十代国君卫武公之孙孙耳的采邑。有关卫国孙氏的来源,《元和姓纂》卷四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孙良夫,生林父,林父生嘉。”《世本》(王漠辑本):“孙氏出于卫武公,至林父八世。”又据《姓氏寻源》云:“《广韵》云:周文王子良叔封卫,至卫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曾耳,为卫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
”孙氏在此袭居六代,为卫世卿,他们世代掌握着卫王室的实权。至卫献公时,孙文子、宁惠子同为卫之大夫,操控了卫国大权。此时卫国国运日衰,而卿大夫阶层兴起。卫献公继位后荒诞不经,引起卿大夫们不满,加上得位于父荫,未经历战国屡见不鲜的宫廷争斗,惯于安逸;好声乐美色珍馐佳馔,安于享乐;而存心藐视戏弄手握重权的大夫,从而导致了卫国的内乱。献公十三年(前),献公让曹乐师教宫妾弹琴,宫妾学不好,曹乐师笞打了她。
宫妾仗着受献公宠爱,因向献公说曹乐师的坏话,献公也笞打了曹乐师三百下。十八年(前),献公敕戒孙文子、宁惠子共进宴食,孙文子、宁惠子进宫廷等了很长时间,献公却不召见,反到园林里去射大雁。两人便跟着到园林里去,献公没有脱去射服就同他们谈话。二人很生气,便前往宿邑。孙文子的儿子曾多次侍侯献公饮酒,献公让曹乐师演唱《巧言》的末章。曹乐师对献公曾经笞打过自己三百下而恼火,于是就演唱了那章诗,想以此激怒孙文子,报复卫献公。孙文子见卫献公如此荒诞不经,便攻打并逐出献公。献公逃奔到齐国,被齐国安置在聚邑(今山西晋城)
因字得姓,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
《路史》云:“太岳后有文氏”《路史》云:太岳后有文氏。《路史》又云:“(文氏)许文叔之后”。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春秋时,许国受郑楚所迫,经四次迁都,周简王十年(前)迁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周灵王十九年(前)迁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周景王十六年(前)复迁叶,周景王二十一年(前)迁白羽(今河南西峡)周敬王十四年(前)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
西周初年,为奉古帝之祀,周武王将炎帝之后、四岳伯夷(即许由)的裔孙姜文叔,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为姜姓诸侯国,世称许侯、许文叔,因文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之为姜文叔、吕叔。有关文叔的详细情况史籍缺载,只是据颜师古《急就篇》“许终古”条下注载:“许氏,许由之后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于许国。”可知文叔名姜信。许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初封地当今河南许昌,其开国君主是文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许国自周初立国至平王东迁,这一时期是其兴盛期,曾经“霸于中国”,《史记·补三皇本纪》:“当周室,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到西周末年,许甚至参予了周平王东迁之事,操纵周朝*治,《竹书纪年》载:“申侯、曾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周平王时期正是许国的鼎盛时期,从周桓王五年(前)郑国得到甫田,国力大增之后,许国便开始衰败起来,三年之后,即周桓王八年(前),郑庄公便联合齐鲁*队进入许都,许庄公逃往卫国,郑庄公让许大夫百里奉许庄公之弟许叔居于许都东部,派郑将公孙获率兵驻扎在许都西部。从此许国受制于郑国,急剧衰落。
以后齐、楚、宋、晋强盛,相互争霸,许、郑是交争的中心地带,几乎无年不遭兵祸,不得不依附于大国以求生存。周惠王十二年(前)夏,郑又侵许,此时齐桓公称霸,许国依附于齐,引起楚国不满。周惠王二十三年(前),楚成王围许救郑,许惧楚,便听从蔡穆侯的劝告,到武城(今河南南阳北)自缚双手,口衔玉壁,大夫穿着孝服,士人抬着棺材拜见楚王求和,才免亡国之祸。后来许又投靠了齐。
因谥得姓,出自妫姓,为周初封国陈妫满之裔孙
《世本》:“(文氏)田文之后”。周武王灭商以后,寻求舜帝后裔,以为祭祀舜庙,将陈胡公封于陈(今河南淮阳)。陈国建立以后,一度曾经十分强大。东周初期,陈国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陈宣公时期,陈国发生宫廷*变,为躲避王室内部的相互残杀,陈胡公的第十一世孙陈完投奔齐国,史称“完公奔齐”。
陈完奔齐后,改姓田,其后裔传五代而为大夫,八世而为正卿,十世而代齐成为诸侯,其六世孙田乞,在齐景公时为大夫,其子田常惯会笼络人心,完全控制了齐国*权。周安王十一年(前),田常的曾孙田和放逐齐康公,自立为国君,至此,田姓齐国取代了姜姓齐国。
周安王十六年(前),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姓齐国为诸侯,史称“田氏代齐”。战国时,齐国有贵族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宰相田婴之子,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非常贤能,幼年代替田婴主持家务,是当时有名的*治家。入秦国为人质,颇受秦昭王重视,曾经任秦国宰相。回国后袭父封地薛邑(今山东藤州东南),名声更隆,受到湣王猜忌。后来齐国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部分地区),在大梁(今河南开封)任魏国相国。孟尝君死后谥号“文子”。其后裔也有以“文”为氏的,成为文氏一支,但此支发展脉络不甚清楚。
祖地
濮阳市
濮阳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多年前,这里是五帝之一颛顼及其部族活动的中心,素有“颛顼遗都”和“帝丘”之称。战国时期城址位于濮水之阳,始称濮阳。历代曾先后称澶州、开州,民国时复称濮阳。秦汉以来,各个朝代均在此设郡置府,商业繁荣、农事发达,一直是*河中下游地区*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不少诗篇都描绘了“桑间濮上”的繁荣景象。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如*事家吴起、*治家商鞅、思想家吕不韦、天文学家僧一行等。这里也是古代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著名的城濮之战,马陵之战、澶渊之盟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年在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年的蚌塑龙型图案,轰动了中外,被考古界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也因而被中华炎*文化研究会命名为“龙乡”。悠久的历史、丰厚的积淀,使濮阳有着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日臻珍贵的开发价值。
愿文氏子孙
不忘祖德、感恩先辈
弘扬文氏优秀文化!
传播文氏正能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