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句到梅花,春风十万家稼轩词梅花意象 [复制链接]

1#

辛弃疾(年—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词人偏爱并擅于通过梅花意象来传达感情,且梅花意象是英雄辛弃疾人格魅力和高洁情怀的寄托。

前人已经围绕辛弃疾词中的军事意象、辛词的艺术风格、辛词的豪放与婉约等方面对辛词进行了阐释,但对辛词梅花意象还缺少研究。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深入阐释辛词中的梅花意象及其蕴含的精神文化。

一、稼轩词梅花意象的具体内涵

辛弃疾作为南宋主战派先锋,在闲居上饶、铅山的岁月里,写下大量关于梅花的词句。辛词中梅花意象出现51次,在表现其爱国情、友情、惜春等情感时,更传达出词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1.景物描写类。

稼轩词中梅花意象的出现,有16处是作为景物描写来渲染美好环境的,写出词人对美景的喜爱与留念。“照影溪梅,怅绝代、幽人独立。”(《满江红·再用前韵》)借梅花写出冷全亭的闲雅清幽,暗示词人游览赏亭的雅兴。在《点绛唇》中,“落梅如许,吹尽墙边去。”梅花化作玉尘飞,包含了惜春的意绪。古人云“林香雨落梅”,描述了词人游博山寺所见所感。“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临江仙·探梅》)词人以独特的赏梅角度刻画心中花,突出词人对梅花的独特爱恋。

在和朋友的酬酢中,也可以看出词人对梅花的欣赏,《沁园春·答杨世长》有云:“算芬芳定向,梅间得意,轻清多是,雪里寻思。”这样一种清空的意境,梅是芬芳者,雪是轻清者。梅花作为词人描写的景物之一,多次成为自然美景的点缀。如《鹧鸪天·元溪不见梅》云:“动摇意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欠梅”,元溪十分优美,但是美中不足,如果再多添置一些梅花,则“竹外一枝斜更好”,那么元溪风景会锦上添花。

梅花意象扎根在词人心中时,词作风景描写因为梅花的装饰而引人入胜。如《念奴娇·是谁调护》/p>

是谁调护,岁寒枝,都把苍苔封了。茅舍疏篱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摸索应知,曹刘沈谢,何况霜天晓。芬芳一世,料君长被花恼。惆怅立马行人,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柱杖而今,婆娑雪里,又识商山皓。请君置酒,看渠与我倾倒。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全词没有出现一个梅字,却让人感到句句咏梅,源于词人善于捕捉描述梅的特征。范成大《梅谱》说:“古梅其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皴封满花身”,可见“岁寒枝”本是梅花的特点。“婆娑雪里”写了梅的生活地点和习性,“芬芳一世”及“商山皓”等句,点明所咏为四株古梅。“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叶燮《原诗》)全词真切写出了梅花的曼妙姿态,让人回味无穷。

2.借景抒情类。

意象往往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借景抒情是文人墨客常用的抒情手法,稼轩词作也经常借花传情。或者表现朋友之谊,或者表达爱国情怀,或者表达惜春之情,或者显示闲逸情趣等。

“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一剪梅·游蒋山》)深刻表现出对叶横的思念之情,面对梅林渐绿的景象,词人回忆往昔并且憧憬和友人再次踏雪寻梅。“记我行南浦,送君折柳,君逢驿使,为我攀梅”(《沁园春·伫立潇湘》),“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以及“梅花开后,对月相思”(《沁园春·答余叔良》)等,都借白雪寒梅的景象寄寓了朋友之间的高洁友情。

梅花意象也抒发了词人的故国之思。如《汉宫春·立春日》/p>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循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时值作者年寓居镇江。自立春之日起,万物复苏,春风送香。在梅花飘香、柳丝泛绿的风光中,词人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的作风表示愤慨,也流露出英雄壮志难酬的忧郁。梅花且开且落,人生易老而自然永在,词人在大雁自由北还的景象中感叹英雄报国无门而芳华流逝。

梅花意象同样表现了词人惜春爱花的情感,如《临江仙》词:

冷雁寒云渠有恨,春风自满余怀。更教无日不花开。未须愁菊尽,相次有梅来。多病近来浑止酒,小槽空压新醅。青山却自要安排。不须连日醉,且进两三杯。

词作上片写四时之景,下片写止酒之情,流露出闲逸旷达的情趣。春暖花开自不待言,秋冬两季的菊花梅花相继绽放,遂使词人在享受自然美景的过程中倍感轻松。青山主动和词人亲近,化静为动,传达出寄情山水的情思。虽然政治上不得志,但是辛弃疾在自然风物中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种值得称赞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3.托物言志类。

梅花一直是历代文人托物言志的载体,因为梅花身上有坚韧不拔、高洁独立、不畏严寒等品质。在辛弃疾的词作中,这种品质屡次被书写。

“从教犬吠千家白,且与梅成一段奇”(《鹧鸪天·和赵文鼎提举赋雪》),说明漫天白雪成就了寒梅的遗世独立品质;“冰姿玉态,自是清凉态”(《洞仙歌·红梅》),歌咏了红梅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姿态;“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卜算子·寻春作》),叙写出佳人爱憎分明,有梅花一样坚贞不屈的高洁品质;“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念奴娇·洞庭春晚》),词人以梅花争相开放于寒冬比喻爱国事业后继有人。

梅花的冰清玉洁是众所周知的,更是词人不能不称赞的品质。如《念奴娇·题梅》/p>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惜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常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惜。

梅花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范成大《梅谱·后序》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漂泊”二句以人拟物,梅花虽然漂泊天涯、形体消瘦,但风韵犹在、高雅不俗。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一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词人虽然在写梅,实际在写自己。

二、稼轩词梅花意象的创作原因

梅花培植历史悠久,我国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多年。在《诗经》里就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可见在我国文学史上,梅花也毫不逊色。

首先,辛弃疾饱览诗书,传统文化中诗人贤者称颂梅花的作品对他产生很大影响。归隐林泉的20余年中,辛词除了抒写英雄之志和爱国之情,还写了很多表现闲人雅士的作品。众多歌咏梅花的词作,既表现出稼轩词是“灵境的启示:审美最高层次的蓦然回首”,又显示出“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兰陵王·赋一丘一壑》)的宠辱不惊和穷通悠游。

梅花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其例不胜枚举。唐代杜甫、李白等诸多名家均有咏梅诗篇。北宋处士林逋植梅放鹤,他的《山园小梅》被誉为咏梅作品中的千古绝唱。“自古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分为两类:

一类是力图以自己的才能为统治者服务、实现自己的圣贤理想的,如范仲淹标榜自己的人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建设型和忧患型的知识分子;

另一类是隐逸型和牢骚型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往往生逢乱世或朝政腐败时期,他们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有意使自己边缘化,甚至故意和传统习俗作对。”

辛弃疾属于后者,他在《鹧鸪天》中写道:“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闲居赏景的过程中,梅花成为知识分子借以表现自我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的载体。辛弃疾深受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影响,在继承前代文人“山水”情结的过程中,将梅花意象写得惟妙惟肖。

其次,罢官闲居使辛弃疾有足够时间欣赏自然美景,梅花自然成为写作对象。词人的遭遇使他借景抒情,而情感寄托载体是自己钟爱的梅花。“初五十三岁至五十五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遭弹劾,有十八个春秋在江西家中渡过。”

青年时期的英勇豪迈和显赫声名使辛弃疾结交了很多主战派人物,在罢官闲居的岁月里,辛弃疾常常借梅花表达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借梅花写友情,古已有之。《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

晋代陆凯在梅花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此,以梅花传递友情,成为佳话。另外,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梅花特有的香气和品性使之成为万花丛中的佼佼者,词人在内心深处把梅花摆在第一位,由此便大力借梅花点缀美景,继而借梅花写惜景之情和思念之意等。

最后,作为“渡江天马南来”的豪杰人物,辛弃疾有着民族正气和做人骨气,这对应着梅花精神,英雄本性使梅花意象成为辛弃疾的精神寄托。辛弃疾任职期间,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

胡适《词选》:“辛弃疾……他是词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做长调或小令,都是他的人格的涌现。”辛弃疾不甘沉沦,任性而为,特立独行,不谄媚,不随俗,梅花的品质正好和辛弃疾十分相似,坚韧不拔、超凡脱俗。

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环境的互相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然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

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人生理想为软弱的南宋统治者不容时,英雄辛弃疾常借咏梅花表达不与苟且偷安派妥协的高尚品质。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辛词借梅花意象表现向往崇高、渴望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论证梅花是中华传统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等传统美德的象征。

三、稼轩词梅花意象蕴含的精神文化

梅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元代杨维帧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梅花,被誉为“东风第一枝”。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自强不息,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来。

梅花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魂的代表。观赏梅花兴起于汉初,到南北朝、隋唐时代,赏梅、咏梅、艺梅之风益盛。宋代咏梅的诗词、书画佳作甚多。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许多画家专攻梅花。康德说:“对自然的崇高感触就是对我们自己使命的崇敬,通过一种偷换办法,我们把这崇高移到了自然对象上。”我们认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情有独钟是中华民族强健民族精神的表现。

清代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稼轩词《蓦山溪》云:“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写自己犹如报春的寒梅,是恶劣政治环境的先觉者,正如梅花是寒冬的先觉者一样。遗世独立的大气魄,沉郁静谧的意境,说明了辛弃疾对梅花精神的赞美和坚守人格的笃定。辛弃疾之前,辛弃疾之后,有着梅花气节的仁人志士名垂千古。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的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梅花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突出。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南宋战败后,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于柴巿口执行死刑时,文天祥向南方跪拜,从容就义。死后,人们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同样是积贫积弱的南宋主战派人物,我们发现了文天祥和辛弃疾共有的梅花精神。

近代的鲁迅被称为“民族魂”,也是一位具有梅花品格和意志的精神领袖。诗歌《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体现了鲁迅要把一腔沸腾奔涌的热血,奉献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风雨如磐、灾难深重的祖国。

在摸索救国救民的征途中,鲁迅弃医从文,辗转于各个城市。早在世纪初的《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就曾大声疾呼道:“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在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民族精神的代表,鲁迅象盗火救世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用整个生命发出真诚的呐喊的声音,要唤醒沉睡的人们,要使国民摆脱一切精神劣根。鲁迅作为精神界战士,深刻体现了梅花一样的气节。

梅花不仅有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姿的风韵,更具有高洁坚贞、傲霜凌雪的高贵品格,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品质,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稼轩词中的梅花既有它的递相沿袭性,也有词人的独特审美感受。梅花意象在传达词人高风亮节的品质时,更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梅花精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